纪念汪道涵百年诞辰
周汉民
记得2005年12月中旬,老市长汪道涵早已重病在身,我再次去瑞金医院看望他。看到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校长不久前特意为汪市长送来的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证书和墙上挂着的博士袍及博士帽,感慨万端。
在静静的病房里,我认真拜读了香港中文大学颁发给汪老荣誉学位的赞词,中英两种文字,准确而贴切地回溯汪老波澜壮阔的一生。赞词中说:“今日的上海民物丰盛,风貌繁华,行走在大街小巷中,只见夹道的梧桐,丫杈交错,绿叶成阴,但觉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抚今思昔,使人不由得不想起八十年代初期上海百废待兴,经市长汪道涵先生整顿市容,力行改革,始踏上康庄大道。”这样的评价,我认为十分恰当的。自1985年8月我在旧金山第一次见到汪市长到2005年10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整整20年,不时得到他的教诲,耳提面命,如沐春风,终身受益。
毛泽东同志曾言,“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汪老就是这样的人。
1932年,18岁的汪道涵同志从南京中学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献身革命。1949年全国解放,从杭州市军管会副主任一路到1978年任国家外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30年如一日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奋斗不已。1980年后出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在其任内主持制定了《关于上海经济战略汇报的提纲》、《上海总体城市规划方案》等事关上海发展的战略性决策,为上海“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奠定基础、指明方向。1991年后,汪老主持海协会工作,尤其是1993年成功举行划时代的“汪辜会谈”为海峡两岸开启和平之门居功至伟。一件件、一桩桩、一幕幕,这样一位睿智的政治家兼学者,是我不可多得的人生导师和行程师表。
转眼间,2015年将迎来老市长百年诞辰,我仅从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世博会战略决策的提出等两方面回忆点滴,以表无尽的思念。
亲力亲为,全力推进浦东开发开放
上海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19世纪到20世纪前半段,上海沿苏州河两岸起步、发展。黄浦江西岸的发展始于上世纪30年代,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被称为“远东的巴黎”。但是,黄浦江东岸由于历史、政策、地域、交通和人们习俗的原因,发展始终受到制约。1986年7月,美国旧金山一位非常爱国的美藉华人教授、预应力专家林同炎先生,向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写了万言书,提出浦东的开发问题,建议要立足浦东、放眼世界。江泽民同志对此十分重视,请汪道涵同志全力推进,由此,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应运而生。
这个小组很特别,其成员囊括了相关开发开放最要紧的几个领域的专家。组员有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俞健,他对政策的把握非常独到;有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於品浩,他是我们小组最重要的写手、笔杆子;有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李佳能;有土地管理局的一位老处长俞汉卿;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教授陈泽浩;还有我。小组由汪道涵任顾问,副市长倪天增任组长,建委主任张绍梁任副组长。我之所以被选入小组,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我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第二,我的专业是研究国际经济法的;第三,1985年夏天,我在美国一个律师事务所进修期间,结识到访的汪道涵市长,其后一段时间内有机会经常向汪老汇报对国际问题的观感和心得,更多的了解。
对这个小组来讲,就是平地起高楼。摆在这个小组面前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到底是浦东的小小一角作为试验,还是整个浦东作为开发开放的试验田;到底是取几个点作为开发开放的重点,还是全面开花等等,国内没有什么可以照搬照抄的。1986年,江泽民同志、汪道涵同志主持完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之后,就嘱咐我们研究小组的同志做好相关工作推进和细节落实。比如1987年海南尚未建省,但听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领一班人到海南调研海南开发开放新政,汪道涵同志赶紧让我们赴海南考察;1988年又指派研究小组副组长张绍梁和我一同前往旧金山,当面向林同炎先生等请教。李佳能同志在以后回忆文章中谈到,汪老是第一个提出浦东开发的市领导,且亲历亲为,全力推进,他的远大理想和现实主义工作风格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汪道涵同志就提出了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制化的目标,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多企业”的趋向,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应该以点带面。循着他这个思路,我们研究小组坚定了一个主要的想法,那就是浦东开发开放一定是立足上海,面向世界。我们当初的设想是“三点一线”,今天陆家嘴、外高桥这两点完全是按照当年的设想建设的,金桥这一点稍微有一些移动,当时设想的是黄楼、就是今天造迪斯尼乐园那一带。说实在的,我们小组同志都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工作充满了激情。当时浦东没有世纪大道,浦东最重要的路就是杨高路,我们就提出要沿着杨高路来开发。“三点一线”的开发,必须要立足于土地批租,滚动出租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特别强调要对外开放,先行先试。
汪道涵同志给我的任务就是要研究两个“度”,一个是开放度,一个是法制化程度。浦东的开发开放,以什么为标杆?当时国家已经形成的“四个特区”,已有许多改革开放的举措。海南虽然还不是特区,但30条开放政策正在制定。我们就到海南调研,决心争取到海南的相关政策。所以,从国内来说,我们是比照经济特区。从国际而言,希望把上海“远东的巴黎”声誉恢复起来。我们这个小组的成立是市政府发的文,由于工作很有成效,汪老将我们的成果不断向江泽民同志报告,江泽民同志对我们的工作相当支持。我们的工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有了相当的积累。关于法制化程度,汪老在浦东开放之初就说过,“小智做事,大智做人,督智立法”。当时外贸学院的陈雍教授和我主持的浦东开发立法分课题研究报告已草拟2年。我就向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同志写信,冒昧建议:一是请市政府考虑对浦东开发条例作充分讨论,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加强对外宣传,形成全力吸引外资的法律环境。二是对我们已经草拟的32项条例和文件进行充分论证,成熟一个颁布一个,逐步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对此建议,朱镕基同志正式批转市外资委领导研阅。
在我撰写相关课题调研报告的过程中,有过几次与汪老的讨论。他几次谈到立法是基础,要管未来的几十年。在他的思想影响下,陈雍教授与我1986年和1987年两次撰写万言的长文,题目是《浦东开放·立法先行》。2000年浦东开放10周年之际,再写了一篇《再论浦东开放·立法先行》。有些方面的立法我自己尚无完整的思路,汪老就介绍我向有关同志请教,我记得就《上海证券交易所管理条例》起草一事就和时任市体改委主任贺镐圣同志几度交谈。
今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最核心的是要在理念上和体制上有很大的突破。对此浦东过往的经验绝对不能忘怀。什么是经验?第一立法,第二规划,第三人才,第四投入。核心是对自由贸易区的规范性文件,必须作为重中之重来建立。其规划,不应只是一般贸易功能、仓储物流功能、加工贸易功能,而应是加强金融合作功能、大数据时代的物流功能和对外投融资功能。其中人才是关键,唯天下英才而用之。第四是投入,就是要广泛地运用各种资源,为上海国际自由贸易实验区发展服务。上海自贸区是国家战略、国家使命。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要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也与汪老生前的期盼不谋而合。
深谋远虑,默默支持申办世博会
汪道涵同志是上海申办世博理念的首创者,是他真正将这一梦想变成申办的可能。当时汪市长在几次会议上提到,浦东的开发开放应当是“三点一线”,即陆家嘴、黄楼和外高桥同时并举。汪老提出黄楼将作为上海举办一届世博会的所在地。从1982年到1987年,汪道涵同志两次出访日本,参观日本三届世博会旧址,深切感受到世博会对日本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当时他就提出世博会有着极高的科技含量和国际影响。几乎是在浦东开发开放研究机构成立之时,汪道涵同志就指示市科委发展预测处对上海申办上海世博会的可行性就行专题研究。这份研究报告详细记录研究的项目和结论意见以及前瞻性的方案,中国申办世博会的工作由此开展。在汪道涵同志倡导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正式申办上海世博会。申办主体是中国政府,承办城市是上海市,2001年5月2日正式向国际展览局递交注册申请。
2000年8月,我从上海外贸学院副院长岗位上调任浦东新区副区长,就此专门向汪道涵同志汇报、请教。他告诉我,“浦东是一个大平台、大舞台。”2001年11月,中央政府任命我为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临行前我特意向汪道涵同志辞行,他嘱咐我要谦和、要礼让、要赢得一场堂堂正正的胜利。2002年12月3日,中国申办世博会取得了成功,我回到上海见汪老的机会多了一些,他始终关注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
2005年年初,我主持撰写《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期间为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和指导思想的展开问题,几次去医院向汪道涵同志请教。就在那几年里他的病情日渐恶化,但是我每次前往,他都耐心谈出他本人对世博会的理想。他说,上海世博会就是以城市为主题,人类应对未来发展难题进行必要破解。记得在总体方案基本落定时,我去向他汇报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思想,是“以人为本,文化多元,科技创新,合作共赢,面向未来”。汪道涵同志听了,会心一笑,没有多言。从他的眼神,我的感悟是他希望我们说到做到。
2005年12月24日上午,汪道涵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最大的遗憾之一是他没有看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景。然而,可以告慰他的是,他认同的主题最后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那就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有5个要素。第一,发展当以人为本。第二,任何的发展必须与高新科技为伍,依靠科技创新。第三,城市要走向未来,要有深厚的底蕴,基础就是文化多元。第四,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未来的发展,需要强调合作共赢,这一点也是浦东的经验所在。第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引领前瞻。
以人为本是世博理念的核心。世博园里有一个馆叫生命阳光馆。当时设立这个馆,有人质疑。有国家代表提出,要么叫国家馆,要么叫国际组织馆,要么叫企业馆,这叫什么馆?都归不进去。我们提出全球有6亿多残疾人,中国有8500万,造一个残疾人馆,能不能?结果大家都同意。这个馆最后得了唯一一个国展局集体大奖。
汪道涵同志对以人为本的阐释是,要让我们在世界上体现自身民族特有的素质,人的国民素质提升是第一位的,礼让、耐性、谦和及自信,这是我们发展的不二法宝。
第二,文化多元。什么是文化?世博的文化通过展示、活动和论坛来传递。文化是什么?是不可阻挡,直达人心的力量。世博会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百科全书。文化的和谐共融是壮丽的,这也是汪道涵同志的崇高理想。
第三,科技创新。比如世博展示中上汽的通用概念车、德国馆的能量球、日本馆推出机器人拉小提琴,卢森堡馆用的随季节变化会稍稍变点颜色的永不生锈的钢材,还有伦敦零碳馆。我们中国在世博会使用新能源汽车1000辆,每天开8个小时以上,加在一起运营能力超过1亿人次,经历住了最大范围、最高要求的试验。
第四,合作共赢。这一届世博会,190个国家和56个国际组织参展。这190个国家中十分之一即19个和我们未建交。联合国当年是192个成员国,来了190个,做到了合作共赢。美国人说世博会是一个大平台。哥伦比亚人说,学习了中国人的耐心和勤奋。意大利馆、法国馆都是低碳经济的代表作,留给中国,成为送给中国的礼物。土耳其、泰国受上海世博会的启发,现在都已经申办了世博会。
第五,面向未来。就是树雄心、立壮志。我们有基础、有成就,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世博会留给我们以人为本、文化多元、科技创新、合作共赢和面向未来的启示,这是多少人艰辛奋斗的结果。
提出浦东开放、申办世博的理念并亲身实践是汪道涵同志留给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的遗产,丰厚而隽永。我们作为后来者,当在他思想火炬照耀下,永不停歇,永远进取。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