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事业值得我倾注一生” 林云生
稿件来源:浦东企联阅读次数:4629发布日期:2017/12/5 16:52:59

在记者面前的他,是一位船舶行业智深的学者,他外表儒雅,思维敏捷,学识渊博,言谈举止给人一种稳重,干练的印象。经过一阵寒喧后,我甚为惊讶,72岁高龄的长者却看不出他有衰老的样子——精神矍铄,爽朗健谈。猴年深秋,我们相约在“高舟”公司的总部办公室。

他叫林云生,上世纪70年代便是中国造船战线上很有作为的一名科技人员。与他交谈后,林老沉思了片刻,便向记者回忆了他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造船生涯……

(一)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林云生,1944年出生于浙江乐清农村的他,从小酷爱读书, 18岁那年林云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5年的大学生活中,他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他学习勤奋,品学兼优,开朗活泼,善待他人。

1968年,风华正茂的林云生大学毕业后,满怀激情地跨进了中国造船基地——上海船厂。当时,正逢“文革时期”,是视知识份子为“臭老九”的时代。林云生被安排在锻工车间当打铁工跟班劳动。他谦虚谨慎,特别好学,尊重别人严于律己,埋头工作,从不张扬。在一年多时间里,他不仅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生产实践知识,而且也学到工人老师傅的真才实学和他们“爱岗敬业”的思想品质。

不久,刚出校门的林云生接受技改技革的任务,首先是设计制造“无烟节煤炉”。当时,这项设计无图纸、无资料。在“白手起家”面前他没有打退堂鼓。于是,他带着设计任务到彭浦、闵行等机械厂参观、学习、调研。白天在车间跟班劳动;晚上,他在灯下翻阅书刊,节假日带上几个馒头,整天泡在上海图书馆里翻阅中外的参考资料,摸索“无烟节煤炉”的特性与要求,认真钻研,反复探索结构原理、工艺流程,并在旧炉上逐一对照、熟悉部件,绘制出整套图纸,然后根据掌握的知识进行大胆创新。“老天不负苦心人”。经过4个多月奋力攻关,终于使新一代“无烟节煤炉”设计成功并建成投产,大大改善了生产现场的环境和节约了大量的燃料。

能者多劳。紧接着,更难的任务又摆在面前,领导看到了他身上的潜在才华,他们又交给他研制“锻造操纵机”的设计任务并专门负责电气的技术设计。林云生为了突破该项技术,懂英、日、俄三国外语的他,认真翻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料,潜心思考,凭着一个科技人员特有的热情、敏锐和才智,克服了技术上的许多难题。在十多次的试验中,他和同事逐步掌握了诸多经验及规律,并不断地进行总结、改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成功定会垂青于不懈的追求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及自身经验的积累,“锻造操纵机”终于攻坚研制成功。因而迅速改变了工人们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节约了大批的劳动力。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由于林云生在技革中虚心学习,显露头角,也改变了他的人生。他于1970年底调到电工车间当技术员。此后走上车间主任岗位。期间,他任“工大”负责人,并担任教师。他用大学学得的知识与工厂实践经验,精心备课,认真讲学,从简单的基础知识到专业课程,从电机电器的选型到控制原理,从矽钢片和匝线的计算到变压器的制造……当年,他自编教材,如“电工基础”“机械零件和机械原理”、“电力拖动”“电力推进”、“半导体”“电机电器”“船用电机修理工艺”等教材,后被不少造船企业广为使用。仅3年,他培养的40多名工人大学生,有许多人还被输送到兄弟单位,此后都成为交通运输部门、船厂及有关单位的技术骨干和行政领导。在那个高等教育断层、人才青黄不接的“年代”,林云生为我国造船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确属难能可贵。

不仅如此,他们还实施了教学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边教学边生产,实现了教学生产双丰收。在林云生的指导下,学员们包建制造了“东方红13号轮”的全船电气工程,得到了组织和广大工人师傅的好评。

(二)书山有路勤为径 事业常伴汗水成

人们还记忆犹新:林云生跨进船厂时,除了每天上班之外,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假期里,他独自找地方埋头苦读外语,或去市图书馆翻阅国内外的有关船舶电气资料;同时,他能独立翻译英语、日语、俄语等科技资料都是日积月累学习的结果。

读书越多,知识也越丰富,进而力助于他不断创新,完成了许多重大革新成果。因此,读书为他铺垫成才路,使他脱颖而出,书写了新的篇章。

林云生由船厂电工车间技术员、工长、技术组长、车间主任成为造船部副主任、生产办公室副主任、生产处处长。在1990年又提任造船分厂厂长兼党委书记,而后又担任上海船厂副总经济师、科协副主席。

此外,林云生随着名声的上扬,他也先后被吸收为上海至全国的科技、造船、电工、企管和海洋工程等六个学会与协会的会员。他还荣幸地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船舶电工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林云生,一为造船事业奋斗了40年的科技人员,按理,他应享受天伦的晚年幸福,可他还要为船舶的发展四处辛勤奔波。如今的工作之余,他也没有放弃读书。在办公室,人们还见到在他的书架上全是有关造船与船舶电气方面的书刊及各类《汇编》、《手册》、《法规》和《大辞词》……如今,无论外出学习开会,还是访问客户,他总要习惯地随身携带几册国内外有关船舶方面的书刊,抽空就随手翻看几页。

“读书重在运用。”在那40年的造船打拼中、林云生不仅把学到的书本上科技知识运用到创新实践中,还勇于探索、敢于研发、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在休息天和夜间撰写了《新世纪船舶电工技术展望》、《船舶电工技术学科发展综述》、《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及未来》和《DATACHIEF计算机化无人机舱》、《计算机在机舱自动化系统中运用》等许多篇论文,在“学术会”上发表交流,其中一些论文被报刊采用并获奖外,还得到了业内领导、行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

林云生也能称得上泼墨挥笔的一员高手。他不仅善于结合研发科技成果,撰写论文,还可以根据造船工人在生产上需求,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电机修理技术标准》、《电工技术》和《船厂工人考工问答——电工》等书,由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后,不仅受到造船工人的欢迎,而且也为造船史上留下了宝贵财富。

更令人喝彩的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30万字的《历史岁月回首》一书,是反映浙南革命斗争的历史。该书为林云生主编,和有关同志一起经一年多时间的收集、整理和撰写汇编成册。这本书倾注了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研究分会会长林云生的心血,终于在2016年1月问世,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并成为历史资料与教材。

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多年间他放弃探亲假和节假日,一个人躲起来钻研专业知识,这确是人们少有的一个做法,也使他掌握了更广泛的知识。

40多年来,林云生一直从事船舶建造、设计、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他早在建造国内首批出口船舶“16000吨多用途船”的工作中,成功地主持了“全自动化无人机舱”的技术调试攻关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

成功激励了林云生,更激励他的攻克造船业中许多难关,夺取不少科研成果。当初为了发挥他的才华,领导把他推上技术组长岗位,配备20多人的大学毕业生,给他“压担子,挑大梁”。不久,还让他带领团组赴美国与马拉松公司对“渤海8号”与“渤海10号”自升式钻井平台改造工程进行联合设计,在他组织与主持“渤海八号”自升式钻井平台改建工程等项目中,解决了多项工艺技术难题;  


1986年与美国马拉松公司签订钻井平台联合设计合同(左三为林云生)

1991年学习日本造船技术(左一为林云生)

此后,他又多次与同事赴日本学习造船管理经验与造船技术。林云生在40年的造船生涯中,以他独特的思维,独特的创新以及独特的工作方法和他出国学到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在缩短造船周期,突出建造工艺,计划管理,精度管理以及在船舶经营、成本核算、价格控制、降本增效等方面做出了卓越奉献。他的艰辛付出,党与国家没有忘记——他的科技成果交通部和船舶工业总公司多次授予一、二、三等奖。此外,他被评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还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三)老牛明知夕阳短 不用扬鞭自奋蹄

林云生是一位非凡而又极具创新能量的难得的科技人才,他非常痴迷和钟爱造船事业。40多年来,他不辞辛劳地为造船事业奉献了智慧和青春。

老骥伏枥、壮志未已。2007年底林云生退休了,但剪不断他对造船的情怀。林云生退休后不甘于清静生活,刚从船厂退下来,立马又在南汇投资办起了“上海高舟船舶设备有限公司”。两年之后,林云生又大胆果断地在崇明建起了“上海高舟船舶有限公司”,他自己担任两家公司的董事长。

公司总部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生产基地位于东海之滨长江门户的崇明岛,是专业研究生产船舶电器设备和自动化设备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由一批在船舶行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具备海外留学背景及世界500强企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与众多造船厂、船东、设计院、船检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国内外知名船舶设备厂商及代理商保持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8年创业中,公司先后获得CCS、BV、LR、GL等多家船级社的认可,还通过了ISO9001及CCC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与有关领导在一起 (右一为林云生)

林云生是十分敬业且认真干实事的人;他把自己的事业与客户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企业要不断研发新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方可立足市场。于是,他组建技术团队,带领团队每年研发10多个新产品投放市场后,颇受客户欢迎。仅短短的8年内,他们本着“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把优质产品提供给最需要的客户”的经营理念,研制开发生产了100多种产品,供给50多个船厂,数十家船东。仅缸套水预加热器就在近1000艘船上配套使用。此外,企业为大专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提供模拟实验室及3D动画教学用模拟设备。并建立博士生培训基地。多年来,林云生还经常带领技术人员上门为客户单位提供设备升级改造及维修服务。在国内的船厂,几乎都留下了林云生他们的诚信服务的脚印……他们常常是这家船厂服务结束,又向另一家企业上路,上门服务没有终点。而每户新起点服务,又靠“高舟人”的真诚的心,勤奋的脚,智慧的脑和精湛的技术……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可贵的“诚信服务”。

正是“高舟”林云生他们的不断研发新产品,坚持诚信为客户服务的宗旨,拓展了市场、赢得了客户。如今,“高舟”客户辐射面由北自大连、山海关、天津,南到厦门、广州、海口等10多个省市,销售额也越来越进一步提高。

林云生信奉我国古代先贤墨子的一句名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也许正是因为具备了超人的意志,可贵的诚信与崇高的人格以及非凡的才华,才有了林云生今天的“书不可落后”,这是林云生恪守的一句名言。正是这句至理名言激励着这位“读书不断,奋斗不止”,成为造船战线上一名令人尊敬的儒将。

与有关领导在一起 (右二为林云生)

上海,是科技强军人才云集的地方,但是船电的发展仅有上海是不够的。时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船舶电工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林云生看到了船电发展的弊端,进而驱使他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案。于是,他多次辗转来到大连、广州等船舶电工专委会分会,要求与动员他们再次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推进学术研究、发展造船事业。

在他的努力之下,大连、广州分会也再次与上海的船舶电工专业委员会结成更紧密的统一体。江苏与浙江两个造船大省也分别成立了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船舶电工专委会的分支机构。队伍壮大了,发挥学会的作用良策何在?林云生一

在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船电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上 (左一为林云生)

直在思考:在日本、韩国的国产船舶配套设备发展都比中国超前。他果断的坚持:要通过举办中国的国际船电学术交流会议的途径,把全中国的船电专家、世界知名的人才汇集起来,博彩众长、集思广益,发展我国的造船事业。

在林云生与船电界同仁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学术交流会、新产品新技术介绍会,船电学术会暨展览会在黄浦江频频举行。消息传到了国外,吸引了很多船电强国的专家也前来赴会。会议上,船电界专家把他们造船的真知灼见的实践经验传承下来,为创造中国船电的辉煌明天做出了奉献。

林云生是一个地道做学问的人。在他40年船厂“摸爬滚打”的创业历练中,因勤奋读书,善于求知的原因,使他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写作功底。因此,他撰写出版了许多有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电气方面的专业书籍而名扬于海事方面的院校、企业。浙江省海洋大学还聘请他为学校讲课。不久前,上海海事大学又给他送来了一份红彤彤的讲师证,聘他为该校的高级讲师,传授他多年积累的造船经验。他动情地表示:“在有生之年,为培养新一代造船人作出自己的一份奉献”。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创业成功了,一个平凡科技人员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林云生奋斗的近半个世纪,是艰辛的近半个世纪,是坎坷的近半个世纪,是搏击的近半个世纪,也是辉煌的近半个世纪。在那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用自己的青春、远见、梦想、信念、意志奏响了一曲创业之歌。近半个世纪的心血、汗水和时光、青春,如果林云生是一名诗人,也许会挥笔写下了一篇催人泪下的人生史诗;如果林云生是一名戏剧家,也许会挥笔写下一部感人肺腑的创业电视剧……

在业绩面前,林云生更加谦虚谨慎,没有陶醉,没有满足;仅是退而不休,继续在拓展造船事业的战线上奋力冲刺,用他的话说:“造船事业值得我倾注一生。”

是的,人不能没有梦想与追求,当他的梦想与追求成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时,不管他付出几多艰辛,几多心血,他无怨无悔。72岁——对已步入古稀之年的林云生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