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智能”与“制造”的邂逅
稿件来源:浦东企联阅读次数:2456 次发布日期:2017/12/6 10:32:19
一场“智能”与“制造”的邂逅
海立集团“智能制造”技术大会传递制造型企业发展风向标
编者按 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相继推出,“智能制造”成为当今最为热门的一个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引发全球性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与核心动力。“智能制造”更新了制造自动化的概念,并扩展至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6月28日,海立集团召开了一场主题为“芯智造,数未来”的智能制造大会,与会者体验到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蓬勃脉动。这里,既有德国工业4.0的见闻分享,也有行业专家对智能制造的解读,更有海立压缩机智能制造发展之路的解析,以及针对海立压缩机智能制造未 来展望的讨论和互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海立全面推行智能制造的当下,该会议的召开有助于海立人理清智能制造的思路,思辨性地解答员工对于智能制造的疑惑,助力海立创新转型。
智能制造是什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3年,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推出“工业4.0国家战略”,开启了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的竞争序幕。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智能制造时代来临之际,学习德国工业4.0就显得非常必要。海立集团行政总监沈海军在大会上介绍了他到德国参观学习工业4.0的心得体会,让与会者在其讲述中体会到智能制造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体系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其背后对智能的理解、解决问题的逻辑和重新定义制造的思维。企业探索适合自身的智能制造具体解决方案,需结合行业特色、企业战略目标及自身情况。
细数海立智能制造十年发展之路
智能制造将重塑制造业价值链,其实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进一步提升,已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对于海立来讲,智能制造是海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企业向中高端迈进、是新常态下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始于公司决策层高瞻远瞩,海立从2007年第一次亲密接触“工业机器人”,海立的智能制造之路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海立集团副总经理郑敏在大会上回顾海立智能制造发展之路,对海立以“自”造+“智”造为基础,在自动化和信息化方面的工作、特点、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工作重点,打造“空调压缩机大规模定制生产智能制造新模式”。十年间,海立智能制造总投资2.32亿元,导入工业机器人545台,开发客户化定制机种1000多种,生产效率提升,在制品周转率提高,在节省大量人工成本的同时,实现了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发展与展望,且看海立如何对接中国智造2025
智能制造将会改变原有的运营模式、业务流程乃至员工个人的工作职责。随着智能化的设备和系统将协助人们完成日常规律性的工作,在未来,人们的工作将从事务性的工作转为对数据进行分析、发掘和利用;对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显性化;基于数据对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决策、预测和创新。面对这样的变化,海立是否做好了知识储备和思想认识了吗?
“产业转型要符合社会环境的趋势,投资决策要满足资本市场的预期。”会议主持人海立集团信息技术部部长沈嘉用这两句话揭开了会议论坛的互动环节。
未来的制造业,将不再以制造端的生产力需求为起点,而是以用户端的价值需求作为出发点。客户需求层次不同和差异性是海立智能制造原动力。顾客与产品中心总经理崔荣生从顾客需求出发讲起,阐述海立如何通过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优化,对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进行智能化识别和管理,最终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定制化。可以说,个性化定制是海立围绕用户展开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它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个性化营销,与用户在设计、生产、使用全环节的互动,实现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捕捉。
上海日立CTO周易从一名设计者的角度,探讨了R&D平台、数字化研发、数字化产品设计、结构化工艺等,如何实现将个性化需求转发为个性化产品。在未来,海立致力于打造智能化、交互式压缩机设计开发平台,在设计、匹配、工艺、制造、质量到使用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数字化,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空调系统和压缩机整体最优化。
上海工厂设备管理科科长陈杰胤讲述了海立从自动化工厂到智慧工厂的发展规划。从自动化工厂到未来的智慧工厂,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如果觉得2045年的智慧工厂还有些遥远,那么海立未来3至5年的工厂数字化转型,从数字化的生产线结构、柔性化的生产线到自动仓储配送物流系统等,实现设备、调度、监控、管理上一体化,让海立的工厂变成真正的透明工厂,柔性高效。
上海日立品证部长王昌槐向介绍了海立的质量系统架构,该架构从探索、建立、初步显示效果经历了5年,目前产品从原材料、部品生产、装配到成品装箱出厂,全过程建立了平台数据化的质量追溯;在关键工序达到质量数据实时监测、协同预警、实现主动防错。以先进的质量系统架构打造海立数字化质量平台,推动海立智能制造发展。下一步,海立将在质量数据共享和质量案例经验积累分享两项上尝试智能化的突破。
上海日立IT资深主任孙炳能讲述了“信息系统和新技术”,海立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信息系统构架建立在物联网、工业和5G网络、大数据、云储存、专家系统的基础上,包含产供销计划平衡、自动化仓储和物流管理、数字化生产制造执行以及供应链和客户交付等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以装配线为核心的制造模式数字化转型。
产品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物流自动化,海立向中国智造转型
海立集团董事长沈建芳总结发言从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宏观的视野展示对智能制造的认识和思考。他首先引用了刊登在1996年的《海立报》上的一则名为《上海日立现代化管理再上新台阶,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启动》的新闻作为开场白,掐指一算,二十载犹如昨日。如果说,二十年前的海立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还在蹒跚学步,但不进则退的思想让海立信息化和自动化发展目标明确且坚定。沈建芳用许多生动的智能改变我们生活的事例,来反思海立未来应该如何去变化,如何真正地用好多年积累的数据财富,如何围绕产品创新、供应链管理、质量检测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真正发挥大数据的价值。沈建芳带领与会人员一同憧憬10年后的海立“智能制造”的梦想蓝图,这些都是通过产品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物流自动化来实现的。当前传统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海立需要将压缩机研发和制造20多年所累积的管理经验要转变为可学习、可检索、可对比、可决策的数据,海立人要通过自我学习与自我判断,升华为组织的学习能力,伴随着传统制造业进行全面的改革与颠覆,步入真正的智能化时代。
结束语
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新一轮工业革命在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为中国制造发展提供更多难得的机遇。海立倡导和实施的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而是关注对用户、社会以及环境的价值体现,以零不良铸就的匠心精神,以零浪费体现对效率的追求,以零事故彰显对生命的尊重,以零污染表达对社会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