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带着一颗热爱人民的心去深入生活,去感受生活”
打电话找作家叶辛的时候,他正在贵州,这已经是他今年的第五次“贵州行”了。此行,他是应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之邀,携新作《圆圆魂》,与广大国学文化爱好者讲述他与贵州之间的“不解之缘”。
对叶辛来说,人生最美好的中青年时光是在贵州度过的,21年,贵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养料。《孽债》、《蹉跎岁月》,甚至是《问世间情》……叶辛的写作几乎都和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和十年的知青生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难怪他总是说:“我的人生曾经在上海和贵州这样两个有代表性的地域度过。我时常说上海和贵州是我生命的两极,把我的小说背景放在这两极之间,我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就有了纵深感、历史感和时代感,也总能和其他作家有所不同。因而,我总有写不完的故事。”
叶辛告诉记者,从1998年到现在,他年年都会去贵州。去年去了5次,今年又去了5次。每次去贵州,总有“回家”的感觉。贵州有88个区县,他已经跑了69个。不少朋友问他,为啥老往贵州跑?叶辛说,这是自己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就是愿意到我熟悉的地方,到我青春时期留下脚印的地方,那里给予我的掌声也特别热烈的。”
踏上贵州熟悉的土地,除了感受到乡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外,也感受到了乡村人际关系发生的新变化,叶辛说:“很多细节,不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是看不到也想象不出的。”全国农村都面临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那里也同样存在。而每到逢年过节,那些外出打工赚了钱的中青年,回到故乡后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叶辛很好奇,他在关注。黔东南深山里一起因赌博而引发的人为爆炸,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叶辛的关注和思考,这个表面上看是一起聚众赌博引出的恶性事件,却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改革开放后,腰包鼓起来的农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生活是匮乏的。这让叶辛找到了新的灵感,创作完成了中篇小说《一棵树旅社》。
叶辛说:“每一次回到熟悉的贵州山乡,总会发现生活当中的一些新的带着泥土味的实感的东西,心中也就会萌动起一股创作的愿望。”
叶辛告诉记者,在他接触较多的贵州文学界、上海文学界、中国作协,看到了一股新的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近一年来已蔚然成风。作为一个年过六旬的文学家,他也在思考、探索和实践:该怎么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叶辛说,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更要热爱人民。“我觉得,作家要带着一颗热爱人民的心去深入生活,去感受生活,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他们所思所想,也写不出真正的好作品。”
入生活,还要在生活中有所感悟,这是无数次的“贵州行”带给他的体会。“我最初上山下乡时看到的中国农村,和我十年以后再理解的中国农村不是一回事。因为我对中国的农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知道农民怎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怎样在为温饱守着土地过日子,也知道了他们想些什么,追求些什么,向往着什么,苦恼着什么。十年过去了,我也知道我们这一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命运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他认为,一个作家,只有进入生活的形态之下,再用一双慧眼,从生活中去捕捉情怀、捕捉精神,把自己感受到和感悟到的东西变成作品,才能真实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
在去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结束时,习总书记握着叶辛的手亲切地说:“上山下乡的经历,是我们共同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还可以写。”
叶辛说:“我还要写,力争写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