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式的赞扬
稿件来源:浦东企联阅读次数:1332发布日期:2017/12/6 14:15:34

美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的董事长玛丽·凯的成功秘诀之一,便是被人奉为信条的“三明治”式的赞扬。这是洋味甚浓的叫法,通俗地说就是夹心面包式的赞扬,意谓夹在两大赞扬中的小批评。被批评者吃到这种“夹心批评”,犹如嚼“三明治”,虽不至于余香满口,也够你回味再三。

玛丽·凯在她的经营思想中,有一句流传颇广的“金科玉律”,即“你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按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将心比心”。在她看来,批评如烤“三明治”。不看火候,一味升温,那么再佳的原料也会烤焦、变味,令人难以下咽。因此,有效的批评首先是“诚于中”,即出于“真心”,其次才是“形于外”,由此及彼。

有时人们在批评人时倒也不免夹带几句“赞扬”,也会用“一分为二”的方式,然而效果却不佳。被批评者对“赞扬”全不理会,甚或更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细想起来,之所以“赞扬”适得其反,除却挨批评者自身疑神疑鬼外,恐怕很大程度上批评者纯把“赞扬”视为虚文客套,表面文章,而非出于真意。

“三明治”式的赞扬还是一种讲究技巧的批评。在一次美容师举行的销售会议上,玛丽·凯发现一位美容师的化妆箱很脏,导致了销售不佳。玛丽·凯想如果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也许会伤害她。于是,玛丽·凯选择了一个间接、迂回的方式,作了一个题为“整洁就是神圣”的演讲,十分巧妙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结果这次成功的“三明治”式的赞扬,既使这位美容师得到了忠告,又不必担心她的自尊心受挫。显然,这种“软批评”比起那种吹胡子瞪眼的“硬批评”(说“训斥”似乎更确切),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玛丽·凯相当注重在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扬,而不是就事论事地乱批一通了之,从根本上说,她是看重“人”的价值,看到了“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决定作用,因此她要寻找一种能激励员工创造精神的批评方式。批评在她手中委实不是棍子、帽子,而是促你前进的助推器,是一服令你自省的兴奋剂。实在地说,倘若批评使对方感到从此无脸见人,丧失前进勇气,那么不管你手中握有多少“真理”,如何地理直气壮,事实上你不能否认你的“批评”是失败的。

诚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攻玉”之难并不在“认识”,而在于“实践”。尤其在孔方兄得宠的今天,某些企业的管理者动辄以罚款代管理,以训斥代教育,以为没有孔方兄或不动用“权力”就无法管理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适当引进些诸如“三明治”式的赞扬,在处理问题时多些人情味,讲些艺术性,应该说不无裨益。




上一篇:凤阳行有感

下一篇:“做最好的自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