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桥大师”朱志豪与世长辞 他的名字曾和“造桥梦”连在一起
稿件来源:浦东企联阅读次数:1123发布日期:2017/12/6 14:35:53

  【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今天获悉,被业界称为“造桥大师”的我国著名桥梁专家朱志豪因病于116日在华山医院去世,享年86岁。

  1932年出生的朱志豪曾先后参与上海体育馆、游泳馆、吴泾30万吨合成氨、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在世界级迭合梁斜拉桥方面功绩卓越,体现了“上海水平、上海效率、上海风格、上海精神”。他曾获得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标兵称号,被评为19911993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199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编写的《利用外资工程项目施工组织和管理》、《必须加强外资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提高外资工程建设质量几点想法》、《南浦大桥工程建设经验》,分别在基建论文集、建筑施工杂志、全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六届论文集和中国科学技术文库发表,并主编《上海大型市政工程设计与施工桥梁工程篇》。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朱志豪这个名字差不多己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他的名字,和上海人的一个难圆的旧梦连在一起。这个旧梦,就是在黄浦江上造一座大桥。作为总指挥,朱志豪接连指挥建设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为上海的交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76月,上海市政府准备筹建南浦大桥,朱志豪被任命为大桥指挥,在此之前,朱志豪担任过很多重大工程的总指挥,但没有造过大桥。朱志豪带领全体建设者日夜兼程,组织各路大军昼夜突击,科学设计,精心施工。他运用高超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力主采用主塔钢管桩基础桩、冷轧套管法和质量跟踪监理等方法和措施,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难题,19881215日建设者打下了南浦大桥第一根基础钢管桩。这轰轰的打桩声宣告了:世代上海人的造桥梦想开始变成指日可待的现实。

  短短的十年里,有上海母亲河之称的黄浦江上一下子建起了三座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像三条巨龙凌空而起,在浦江两岸交相辉映,成为上海人民实现跨世纪之梦的又一通途。作为亲自建造这三座大桥的朱志豪,他的名字也伴随着这三座大桥的胜利建成,长久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朱志豪生前追忆邓小平视察两桥

  一代大师朱志豪不幸辞世,深感悲痛!上世纪一次记者对大师的采访,仍历历在目。

  19972月中旬,记者在上海两会现场采访,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传来,正在参加分组讨论的朱志豪眼角噙着泪水,饱含深情地向本报记者追忆起邓小平生前三次视察“两桥”的情景:

  南浦大桥基础施工时,邓小平来到施工现场与工人们交谈,当听说这是第一次在黄浦江上建桥后,邓小平显得十分高兴;1992年小平同志再次视察了南浦大桥,当他了解到建设这座大桥只用210个半月的时间、投资还有结余的情况时,轻声问我,是不是世界第一?我回答说是世界第三,世界第一的杨浦大桥正在施工,他听了微微地点头;199312月,小平同志坐着一辆面包车来到了气势恢宏的杨浦大桥。那天下着小雨,当面包车徐徐停下后,我上前向小平的秘书建议“在车上向小平同志汇报”,可小平同志坚持下车并向前走了30多米并留了影。临别时,小平同志紧紧握住我的手连声说“要感谢上海的造桥职工!”我指着由小平同志题写的“杨浦大桥”说这四个字每个字有14平方米大,他听后发出爽朗的笑声。

  邓小平生前始终情牵广大造桥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关心上海的发展和建设,让朱志豪倍感亲切和鼓舞。在向记者动情讲述小平三次视察“两桥”的过程中,朱志豪不时抽泣,几度从衣袋里掏出手绢擦拭眼角。采访结束时,朱志豪还特意请本报记者向上海市民转达上海广大建设者的心愿,“一定铭记小平同志的嘱托,抓紧开发不动摇,把上海建设得更加漂亮”。采访大师的次日,记者以《两桥总指挥朱志豪追忆邓小平—爽朗的笑声仍在大桥上回荡》为题,刊发了朱志豪深情回忆邓小平三次视察“两桥”情景的报道。

  (新民晚报记者杨硕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