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债》进城后“还清”----叶辛讲述创作“曾经耽搁一年半”的故事-
稿件来源:浦东企联阅读次数:1347发布日期:2017/12/6 14:38:48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这本书把我的名字带到了读者面前。今天我带来了1982年《蹉跎岁月》单行本的第一版,当时卖一块一毛五分钱,1983年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前,卖了30多万册,播出后印了137万册,它又把我的名字带到了全国广大读者的面前。《孽债》我就不多说了,所有的读者和观众比我更有发言权。《客过亭》,有人说我给知青文学画了一个圆,写了步入老年的知青。昨天下午,叶辛(见右图)带着新鲜滚烫的八卷本叶辛长篇小说精品典藏来到上海书城福州路店,来到喜欢他的读者中间。

  这套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八卷本,还收录了表现城市民工潮里,乡村青年女性的追求和爱恋故事的《缠溪之恋》《情何以堪》;描写上海一家人观念冲突的《家教》;展现20世纪上海城市普通百姓民风社情的生动画卷的《华都》;和关注城镇化浪潮中,进城农民工的情爱婚恋问题的《问世间情》。但叶辛笔耕四十余年,文学作品和人生故事还远不止这些,我一共写了30部长篇小说,还有中篇小说、散文、随笔,把它们看完都很累,林影写这本《叶辛传》很吃力。叶辛介绍完自己的小说,也不忘给读者推荐了昨天首发的《叶辛传》。

  《叶辛传》描摹了叶辛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插队落户知青,如何在孤独与困境中挣扎奋起,又如何从泥泞的山间小路上迈开脚步,走到中国文学高峰的人生足迹。作者林影几十年前便是叶辛的书迷,为了创作还读完了附录里所列的127本叶辛小说。翻阅《叶辛传》,一个卓尔不群、有血有肉的叶辛跃然纸上。可惜,首批的最后200本昨天也被抢购一空,要了解《蹉跎岁月》《孽债》等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还得等些时日。

  不过叶辛现场亲述了《孽债》创作前后的故事。《孽债》讲起来是我写了最久的一部作品。因为写到一半的时候,叶辛接到通知你调城了。然后,他就到上海作协上班,每天朝九晚五,忙得不行。当时,我第一本书的责任编辑老谢来看我,他说你到上海来工作,你要亮亮相,你是作家,不要在办公室亮相,要靠作品亮相。叶辛笑着给现场读者继续讲故事,我说我在贵阳上班,是8923部队,早上八点上班,九点下班,下午两点上班,三点下班,有很多时间可以写作。到了上海作协,每天很多会员要接待,实在没有时间。谢老问我,你原来写的东西有没有,我说有一个,写了五个孩子从西双版纳到上海来找父母,他说你拿给我看看。其实当时作品还没写完,但三天后,出版社就打来电话,欣欣然表示要先以中篇小说发表。

  我说不行啊,我这个小说还没写完。不能发表啊。叶辛回忆说,上半部正卡在五个孩子到上海找到了父母,各家有各自的难处。推诿不过,叶辛只好给这半部小说补了个章节,先在《小说界》发表了。发表前印刷厂就传来喜讯,排版工人因为小说实在好看,铅字码到一半偷偷去看书,延误了排版进度。果然,一经发表,哪怕只是半部,也引来七八家影视单位想要改编。只好赶紧写,我当时就以这个理由跟市委宣传部请了一个半月的假,躲到奉贤汽车站旁边的一个招待所里,写完了《孽债》的后半部分。

  叶辛认真想了想说,别的小说要一气呵成,这个小说拖一拖有好处,因为写到孩子们到了上海。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我也不够熟悉。我1969年去插队,1990年才回来,所有的同学来看我,都说你看你这样子像乡下人,那一年半我拼命融进了上海,这对我写好《孽债》的下半部分很有帮助。话音刚落,现场读者掌声阵阵。

  这掌声,是留给一部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作品,也是留给四十年来始终坚持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捕捉时代的新意的作家的。

 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俞海明:要靠品质品种品牌抢占市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