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成功的创业者
——记上海双鹤门窗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维汉
记者将要采访的是一位宽肩膀、中等个子的企业家,操着一口带有浓重的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他那副无色透明的眼镜,又使他平添了几分书生气,很有学者的风度。
他就是上海双鹤门窗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浦东企联副会长张维汉。
一
年届“花甲之年”的张维汉,使人看上去蓄满热和力,不乏作家笔下称颂的那种潇洒风度、面带英气、笑意常露、交谈之时常会显露出刚毅和果断,眼睛里透露出深沉、睿智和才气。
张维汉,1955年初秋出生于世代上海工人的家庭。他从小就有股天生的好胜劲,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踏进了上海纺织局第二仓库,当上了一名装卸工。从此,他全身心地扑在装卸工作上,风里来,雨里去地劳作,做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装卸工作。由于他憨厚朴实,埋头苦干,受到了同事的好评,领导的喜欢与赏识。一年后,张维汉,被培养为一名司机。当上了司机,但他仍坚持和大家一道搬运上百斤重的水泥包、棉纱包等之类货物,在长达50多米的跳板上捷走如飞。在张维汉的主管下,对外开放并拓展了仪表局、国家兵器部的多家客户,仓库年利润突破60多万元。
张维汉从最普通的一名工人做起,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智慧才华,入了党,逐渐升为车队长、仓库主任、支部书记等职务,还多次评上“小老虎”“新长征突击手”和“优秀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仓库也连续6年被评为局“红旗单位”。
1989年,正是张维汉经营的企业走向成功时,上级委任他为专业生产风衣的派拉蒙公司经理兼书记负责全面。当时,全仓库员工都为他担心,因为“派拉蒙”企业正面临破产的境地,亏损50万元,仓库积压(风衣)50多万元,有几十名员工在等发工资……员工为他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可当时,张维汉是坚定的:“有困难,不是不代表没人去做,共产党人应哪里有困难就在哪里出现!”
兼管“派拉蒙”后,张维汉针对企业问题,进行反复梳理,分出先后与轻重缓急后,他决定采取两大对策:一是解决库存,回拢资金。他亲自带队,上浙江海宁设摊,向观潮者推销风衣,一下子解决五分之一压库风衣。此后,在半年内,在他努力下全部压库风衣推销完毕,并解决拖欠员工的工资,稳定了员工的思想,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开展创新、开发产品。他组织中层干部、技术人员及有生产经验工人开座谈会,集思广益,挖潜力、搞革新,开发新产品,从单一品种基础上又开发了新款式的三种风衣,成为市场上抢手货,由上海市销售到全国。由此,也受到了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的肯定与好评:“振兴派拉蒙,使民族品牌走向全国,冲向世界。”
如今,张维汉回忆这段艰辛创业,感到十分自豪与荣耀!
二
大凡人生总有机遇不定的时候,也许在你没有想到之时,你就会跨入另一条河流。张维汉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家。1991年,正当张维汉要在企业干一番事业时,一纸调令,把他推上了上海纺织局水泥厂厂长的岗位。上任之前的水泥厂欠银行贷款800万元,亏损300多万元外,还存着班子不力,人心焕散,设备阵旧,市场委缩……连局一些领导对该企业也缺乏信心。
在困难面前,张维汉没有退却,而表现出一个党员的优秀品格,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立马上任。
张维汉刚毅自信、无私、干练,这与他在仓库当装卸工的艰苦锻炼有关,也是他后天追求事业磨砺出来的成熟性格。
有人风趣而幽默地称赞说:“张维汉是一块真金,放到哪儿都会发光闪亮。”此话不假,他上任后,一切从零开始。他马上深入科室车间仔细地调研,大刀阔斧地抓工作。他充实领导班子,调整科室,精简员工,认真抓好思想工作。当时,他的女儿才不到一岁,他的身影一年多始终没有离开过工厂。他吃在工厂,睡在工厂,日夜与员工奋战在生产水泥车间。
在一年的奋斗中,张维汉与一班人带领全厂员工奋力拼搏,艰苦奋战,使企业出现新面貌。第一年由亏损到经济效益持平;第二年年产量创10万吨,利润突破100万元,创历史新记录;第三年开始给银行还贷……从此,纺织局水泥厂由昔日的“山穷水尽”,走向了今日的“柳暗花明”。
张维汉出任厂长后,使面临倒闭的水泥厂“起死回生”,又一次展示了他经营方略与领导才能的过人。
在水泥厂任职期间,他得知浦东唐镇水泥厂将要倒闭并要拍卖,便大胆果断地用740万元收购了该厂土地21亩和5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厂房,为国有企业资产升值,增加了一笔巨大的收入——至今,至少要升值到1个亿左右的资产。这不禁让人佩服张维汉的运筹战略和开拓发展的远见目光。
三
2001年,纺织业很不景气。为此,纺织系统的企业进入“关、停、转、并”的阶段,纺织水泥厂也同样面临此考验。
同年10月,上级决定水泥厂下设的三家独立经营公司中的“双鹤门窗公司”转制,并注册资金为200万元,由局出资40万元,职工出资40万元,张维汉出资120万元,三方参股合资经营“双鹤”公司。当时,张维汉无法出资这笔巨款。于是,他决心搏一记,便毅然决然地将自己住房抵押给银行,贷款了120万元参股。由于他投资大,自然成为公司的掌门人——董事长。
5年后,局根据“国退民进”战略,决定退出股份,放手给张维汉经营。此时,张维汉发动原有股东筹资40万元买下局的股份,对此,有人直言:张维汉纵有三拳六臂也难维持“双鹤”生存,一向不受别人左右的共产党员张维汉坚信:“只要依靠员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于是,他群策群力,出台了许多助力于“双鹤”企业发展的举措——
一、培养人才。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此,张维汉应用广告,请朋友推荐等广招人才。这几年,他已招聘了8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并每年花学费送他们到专业机构和有关考核培训。目前,公司已拥有一个“懂业务、会管理、肯开拓、能创新”的特别能作战的人才团队。他们奋战在“双鹤”的采购、生产、工程和营销的战线,为企业创造业绩、多作奉献。
二、开发产品。产品是拓展市场的有力武器。从这个高度,张维汉十分重视产品的开发。他善于与技术人员一起会诊、商讨、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设想与对策。与此同时,选派技术人员与员工外出学习参观,进一步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短短几年,公司由原单一塑钢产品,开发了彩色铝合金门窗、隔热断桥节能铝合金门窗、铝塑双框门窗和运用于各种功能的建筑内墙及建筑物的外墙的各类先进幕墙产品颇受客户青睐。
三、拓展市场。公司原经营时的市场少,客户用量也低。为了拓展市场,张董与傅总走南闯北,苦口婆心地向客户介绍公司产品,终于感动了许多“上帝”。目前公司的市场覆盖面已从上海延伸到江苏、浙江、山东、云南、江西,尤其擅长于开拓江苏南通、无锡、苏州、盐城等地,销售额占到整个公司的50%以上。随着公司知名度的提升,产品走向世界市场,如美国芝加哥,阿联酋,乌干达及毛里塔尼亚等国家,并得到了极高的美誉与认可。
四、抓好质量。公司始终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以完美的设计、精心的施工、贴心的服务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而做出贡献。如在2014年,为江苏盐城安装窗框时,公司发现填充材料不密实、有透光,易泄雨的可能。于是,张维汉立刻组织施工人员对视频摄取的材料进行分析原因,提出责任、整改要求,从速组织人员更改质量问题,并举一反三地对施工人员教育,确保工程质量。正是抓好了质量使公司承接的众多项目工程中有上海名门世家、上海圣骊澳门苑、上海见龙苑—英伦花园、彭浦十期等工程获得上海市建筑行业最高奖——“白玉兰”奖。
在十多年的创业中,张维汉带领一班人奋力拼打,在“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市场”的困境下,打造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企业,由原是一家小不点儿的门窗公司发展为一家专业生产各类铝合金门窗及制品、塑钢门窗及制品、幕墙制品、不锈钢栏杆、彩钢板门窗及制品的大型门窗企业。
此外,“双鹤”公司还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德国进口叶鲁铝合金门窗生产线两条、国内领先的塑钢门窗生产线两条,玻璃幕墙年生产能力5万平方米、铝合金门窗25万平方米、塑钢门窗达12万平方米、年产值超1个亿。更令人高兴的是,“双鹤”公司获得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金属门窗工程承包专业壹级资质证书,公司还多次评为“上海市建筑门窗质量诚信优胜企业”、“上海市建材行业名优产品”、“全国建材行业知名企业”。还荣获上海市地产行业协会、上海市建筑五金门窗行业协会颁发的《上海市新建住宅建筑节能门窗》推荐证书。与此同时,公司并通过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GB/T19001-2000-ISO9001;2000版、GB50430-2007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张维汉创业的成功,靠的不是机遇和侥幸,而是优良的企业家的管理艺术和苦干、实干精神。更是他高度的党性,敢于创新的精神,独特经营模式、科学管理和独特思路以及他在艰苦奋斗中自身的经验积累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成功者会精于守牢初心,不懈追求,走向成功的创业者。
四
“双鹤”公司十多年创业的成功,最深刻的一条就是张维汉经常说的一句话: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要在事业上不断建树,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学习。
凡结识张维汉的人都为他刻苦学习的精神而敬佩。张维汉原来仅是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但他不甘落后,还在仓库当主任的时候,尽管每天工作繁重,可他还是孜孜不倦地攻读,最终用四年业余时间,于1983年学完了大专文科课程,领到了一张红彤彤的文凭。在“双鹤”任职期间,他又参加了电大学习建筑专业,经过二年发奋苦读,终于在2013年10月又到手了一张建筑大专文凭。为了这二张文凭,他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与精力;为了这二张文凭,他又倾注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创业的实践使他认识到“市场竞争也是经营者自身素质的竞争”。因此。他工作再忙,为提升自身素质,学习都始终不放松。平日,他最喜欢阅读人物传记和工程建筑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如毛泽东、周恩来、习近平和丘吉尔等个人的传记和《建筑施工技术》、《门窗幕墙专业知识》、《管理学》、《人才资源管理》和《财务经济学》之类的书。他还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雷打不动”学习制度,每晚坚持1-2个小时当日的必读《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吸收新知识,拓展新视野。
此外,他出差外面,总要做两件事:一是当地的革命胜地与伟人的纪念馆他必须参观与敬仰,如在贵州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在嘉兴参观了南湖红船,在山西参观了彭真纪念馆,在韶山他特地参观了毛泽东的旧居,实地学习了革命伟人的高尚品格,增强了自己的党性,激励了自己的创业精神。二是每到一地,他总要游览书店,选购一些新书。如最近在书店选购了王树增编写的《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一套系列战争史,就如饥似渴地利用3个多月业余时间攻读完。
一分学习,一分收获。这几年,他的坚持学习6次获得了行业内“优秀企业家”称号,并获得了国家建设部二级建造师职称……
应该说“双鹤”的产品开发、市场拓展、效益创造,以至他今天创业的成功大多源自他博览群书。
嗜好读书学习的张维汉还是公司的一支笔。他的总结报告和两次大专毕业论文从不要别人为他代笔,都是自己亲自动脑、动笔写出来的。此外,他还结合企业实际编写了《员工守则》、《奖惩条例》、《质量手册》以及有近2万字的20个程序的《程序文件》等规章制度。这些朴实无华而具很深的哲理的文字大多出自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张维汉,以及他采纳员工的意想,自己精心构思,并反复推敲后诞生出来的。
张维汉又是一个宽厚沉稳而具深谋远虑的企业家。他在市场运作中出台了许多理念与策略。如他在2009年推出了“操盘谋略”中的四见:“见贤就纳”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见好就攻”,即主动出击;“见机就抓”,轻易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见难就退”,避开资金有风险的项目;“见坏就诉”,项目出现坏账就毫不犹豫进行诉讼。又如在2013年,张维汉以犀利的眼光,作出了谋划已久的进军海外市场的决定——扬帆远航,从“红海”走向“蓝海”。由此,我们看到了张维汉在经营上的胆识与远见以及企业家的风范与气概。“红海与蓝海”、“四见”这都是企业家超前新思维与战略的突现。由此可见,这正是张维汉扎实的文化涵养,博阅的知识积累的必然结果。可以说:这决不是一般企业家能构思谋划的,更不是文化人能够妙笔生辉的,这些“超前谋略”,实实在在地折射出张维汉的文化底蕴。
张维汉艰辛创业的历程与骄人业绩,记者难以用文字描述与表达的。记者还熟记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写下两句名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领略诗句的妙言深意,我想,这两句古诗不也是对张维汉最好的写照吗!